“控新治舊”守護好河南的綠水青山
發布時間:2022-01-03 瀏覽次數:119 次 來源:大河網
在登封市徐莊鎮屈溝村,曾經采礦留下的巨大礦坑讓這里的百姓苦不堪言。通過對廢棄礦山生態修復,復耕土地8600多畝。村兩委成立種植合作社,在這些土地上種植了梨、櫻桃、油桃等果樹60萬株,曾經的廢棄礦山重新煥發了新機。
12月4日,省自然資源廳有關負責人說,根據省委、省政府“控新治舊”的要求,我省開展了廢棄礦山集中整治攻堅行動,集中打擊違法開采行為,加快礦山整治修復,一批廢棄礦山重現綠水青山。截至目前,中央環保督察交辦的全省9.36萬畝歷史遺留礦山中,已完成治理面積6.46萬畝,剩余2.9萬畝正加快修復治理。
“控新”:對新增礦產資源非法開采“零容忍”
淇縣五里鬼谷景區承包人曹紅勝和衛輝市的馬鎮杰非法采礦,嚴重破壞南太行山脈重要生態環境。這一非法采礦案今年11月發現后,淇縣重拳出擊,快速行動,自然資源、公安等多部門聯合執法,查處非法采礦點,扣押設備、封鎖現場,控制了違法嫌疑人。
省自然資源廳執法監督局局長何濤說,對7月15日中央環保督察組向我省反饋整改意見后,仍無視生態環境保護禁令、頂風違法開采礦產資源的案件,從嚴從快查處、公開曝光、依法嚴懲,堅決遏制新增違法開采破壞生態問題。
為此,全省84個縣(市、區)成立專門領導小組,75個縣(市、區)制定了“控新治舊”礦山綜合治理工作方案,集中整治非法盜采、越界開采,并動真碰硬,重點查處一批案件。
據介紹,在全省新發現的礦產資源違法開采點中,違法手法多種多樣。有的是擅自變更開采方式,改地下開采為露天開采;有的是在修建高速公路取土過程中,開挖山體非法采礦;有的以降雨造成滑坡,需組織排險為名,擅自開挖山體非法采礦。
11月22日,省礦山綜合整治和生態修復工作領導小組辦公室將梳理的10起新增違法違規案件公開曝光,并責成牽涉到的縣(市、區)黨委、政府從嚴做好問題處置,向社會公開通報處置結果,對涉嫌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責任。
與此同時,我省嚴肅查處7月15日前存在的礦產資源違法行為。目前已立案查處1178個,查處到位289個。
“治舊”:對應修復未修復問題“零容忍”
生態環境,破壞容易修復難。廢棄礦山集中整治的重點和落腳點在于修復,在于恢復自然生態,重現綠水青山。
今年全省自然資源系統深入推進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重大國家戰略,推進沿黃復合型生態廊道提質增效,實施重點區域歷史遺留礦山治理示范工程,加快完成南太行山水林田湖草生態保護修復國家試點工程248個項目,切實筑牢全省生態安全屏障。
但是,在7月15日之前,我省依然有9.36萬畝歷史遺留礦山未能修復治理。省自然資源廳國土空間生態修復處處長王保海說,我省注重創新生態修復方式,引進社會資本,重點培養一批經濟、社會、生態效益相統一的龍頭企業,發揮典型示范作用,加大全省生態修復工作力度。
平頂山市引進省路橋建設集團有限公司和億利生態修復股份有限公司,對魯山縣梁洼鎮2137畝工礦廢棄地實施環境修復治理,秉承“礦山修復+”的理念,與土地復墾、現代農業、旅游資源開發、景觀建設等結合起來,促進農村人居環境改善、農民增收致富、農業提質增效。駐馬店市引進省自然資源投資集團和保利通信有限公司,對北泉寺周邊約4300畝廢棄露天礦山集中連片區域進行治理,擬建成集運動文旅、康養度假、生態宜居于一體的多功能聚合區。
省自然資源廳要求,要依法合規分類施策。對合法開采的、越界開采的、非法盜采的、應修復未修復的、逃避修復責任的、生態修復不達標的、生態修復進展緩慢的等進行分類分項,逐個明確違法主體、修復主體和監管主體責任,限定時間完成問題整改和生態修復,徹底改變廢棄礦山“千瘡百孔、滿目瘡痍”亂象,維護好大好河山,守護好綠水青山。
本文轉自大河網,僅用于交流,如有侵權請于我司客服聯系刪除,感謝您的理解;
相關文章: